我們常用有“學問”來形容一個有豐富知識的人,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呢?
“學”和“問”是辯證統(tǒng)一的,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學問二字的字面含義就包括學和問兩個方面。問是學的開始,學是問的繼續(xù),學中有問,問中有學,學和問總是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知識的獲得是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的。而認識又總是開始于不認識的,也就是就,具有淵博學識的人,都是從無知識即有問題開始的。因此,提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提出來了,就可到書本和老師那里去解決;問題解決了,學習就提高了一步。沒有問題的學生,就談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師教給學生的,一般都是學生不懂的問題。
卞遷最愛提問題,每學習一節(jié)新課都提出許多問題,整天圍著老師有提不完的問題,老師對他“打破沙鍋問(紋)到底”的鉆研精神十分贊許,對他提出的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釋。每重讀一本書,卞遷都要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和見解,和父母探討。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問題提得越來越多,問題的層次也不斷提高。實際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就是一種可貴的、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zhì)。
提出問題不僅是求知的前提條件,也是科研、發(fā)明、革新、創(chuàng)造的開始,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是工作取得較大成效的時候。例如,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因為有人提出了“猜想”問題;假如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陳景潤等科學家就不可能研究這個問題,這一問題當然就不能得到解決。英國的瓦特由于思考“開水為什么能掀起壺美”這一問題,才終于利用其中的原理發(fā)明了蒸汽機。
德國現(xiàn)代物理學家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問題的大半?!睈垡蛩固拐f:“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它意味著科學的真正進步?!?/p>
提問不僅是學習的開端,所提問題還是知識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標志。一個學識比較豐富的人,提出的問題比較深刻;而一個知識比較貧乏的人,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膚淺,如一個幾歲的小孩子往往提出“月亮為什么懸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問題。我國古代教育家十分強調(diào)“學貴善疑”,即學習中十分重要的是善于提出問題和提出水平較高的問題。任何一個有一定水平問題的提出,都是學習深入的結(jié)果,是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反復推敲的產(chǎn)物。
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稱“發(fā)現(xiàn)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任何思維都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問題往往是思維的向?qū)?,具體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可有效地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得出的結(jié)論是:“妨礙青年人用詫異的心情去觀看世界的那種完全不是通向科學的陽光大道?!碑斀^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完全無所懷疑地使用牛頓的空間和時間的公式時,愛因斯坦卻嘗試著對它不信任,提出了新問題,從而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在科學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指導孩子在預習、上課、復習、考試、課外活動、課外閱讀等一系列學習過程中,持續(xù)不斷地提出問題,就可以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yōu)橹鲃犹角笾R過程。這對增強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觀察、思維、記憶等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提問習慣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讓孩子克服提問前的畏難情緒
“提問無須臉紅,無知才應羞恥?!边@是養(yǎng)成提問習慣所必須具備的正確認識。
提出問題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它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漸提高、日臻完善的過程。初學者總是和無知聯(lián)系在一起,一開始提出天真幼稚的問題,完全是正?,F(xiàn)象,沒有淺顯、簡單的問題就不會引出深奧、復雜的問題。真正有水平、有價值的問題一定產(chǎn)生在天真幼稚問題之后,而絕不是在它的前頭。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為提出的問題簡單受到同學的嘲諷而感到難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縮。
學生能夠思索,能夠提出問題,那是老師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師是十分歡迎的。即使有少數(shù)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還沒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現(xiàn),那也是暫時現(xiàn)象。孩子提問的畏難情緒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美國的小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提問習慣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課而發(fā)問,教師也絕不會因此而不滿。相反,如果哪個學生能提出深刻的問題或提出教師講課的錯誤,那么教師會高看一眼;如果提的問題教師一時回答不上來,他會很高興,會邀請學生下課后一道去討論。這種不怕露淺的精神,正是科學態(tài)度之所在。
2.要讓孩子克服對教師的過分依賴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長具有更大的權(quán)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師把學生領(lǐng)進知識的大門,在教師的熏陶下,學生的心靈得到塑。教師的思想道德風貌、知識水平乃至行為舉止都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往往對教師的話毫不懷疑地加以接受,年齡越小,對教師的這種依賴性越強。正如有人所說的那樣,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
但老師并不是科學和真理的化身,他們有時也要出現(xiàn)差錯,所掌握的知識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僅中小學教師如此,就是大學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教師經(jīng)常對學生說,我們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學生一味地依賴教師,就會妨礙自己的猖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限制了提問習慣的培養(yǎng),還不利于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3.應讓孩子及時提問,先思后問
卞遷有一個好的習慣動作,那就是一下課,他總是第一個請老師解答他在小本子上記的問題。他準備了幾個小本子,分別記下各科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這樣就可以及時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節(jié)省因價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費的大量時間。
學習中積累的問題越多,則越容易產(chǎn)生積重難返的感覺。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及早解決,這才能給以后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另外,還必須正確處理思考與提問的關(guān)系。提問應該產(chǎn)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問或問后不思,就會滋長思維的惰性,對學習沒有好處;反之,思后再問,不但會從問中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會對問題的探求更深入一步。